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科研学术

《教学与研究》论点精粹: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历史回溯、现实审视与政策实践

新质生产力是当前历史阶段生产力的新质态,标志着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系统研判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必然出现的重大飞跃,提出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首要任务的当代延续,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如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回答这个问题,首要的关键就是既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厘清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也要从政策实践的角度探究出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路径,这是本文研究的主旨。

一、生产力重大变革生成逻辑的历史回溯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并非历史偶然,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应当基于历史的动态演变视角审视催生生产力变革的历史规律,从而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

(一)技术革命促进劳动资料的革新是催生生产力变革的基本前提

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次生产力变革都以科学技术革命促进劳动资料的不断革新为基本前提。

1.以制器工艺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催生第一次重大生产力变革。在古石器时代到16世纪中叶这一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制器工艺的革命性突破使得农耕工具发生了极为重要的革命,经历了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并最终到铁制农具的革命。人类因此具备了发展近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基础。

2.以机具纺织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催生第二次重大生产力变革。这个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一直持续到18世纪50年代。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改造大幅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是这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重要结果。彼时的科技创新大多是针对工具机进行的,主要目的是使一台机械工具在同一时间能够作用的劳动对象相当于数个工人能够作用的劳动对象的总和,并最终使生产资料在社会范围内得到了全面革新,进而成为催生生产力变革的重要技术基础。

3.以动力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催生第三次生产力重大变革。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大多数工具的动力来源仍是人力或畜力,并未突破自然力的限制,只能有限地提高生产力。这一限制被以机械动力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所打破,并使人类依次进入了“蒸汽动力时代”和“电气动力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为背景、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机械化机具向发达机器体系的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磁理论、热力学等为背景,以电机、无线电、内燃机等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实现了动力技术从蒸汽动力向电气动力的转变。

(二)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催生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

在人类生产力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劳动资料的革新并不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需要人们通过形成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方式,释放生产力的全部潜力。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集中体现为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其成为推动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

1.基于自然分工的农业生产、自耕农与私有土地相结合为核心特征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构成了催生第一次重大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石制工具的革新给人们带来了潜在生产力,并促使新的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的形成。在集体劳动的基础上,部分地区的人们有组织地开展了打磨石器、采集等集体劳动。基于自然分工的农业生产的广泛采用,催生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以及阶级的分化。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的社会性变革也开始发生,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公有制为私有制度所取代。而后,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基于自然分工的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此同时,通过雇佣自由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封建地主阶级因其较低的投入成本而就此崛起,越来越多劳动者以自由民的身份和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奴隶制为封建制所取代。

2.基于协作的工场手工业生产、雇佣劳动与资本相结合为核心特征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构成了催生第二次重大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随着机械化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工人已经无法独立生产出完整的产品,大量的局部工人就此产生了。生产力要素之间因劳动技能的普遍异质性而广泛实行了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的结合方式。同时,在“圈地运动”的背景下,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雇佣劳动者形成了无产阶级,与之对立的是掌握全部生产条件的资产阶级。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在经历了由自然分工向大规模协作的变革后,又开启了社会层面的整体性变革,“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成为了当时最主要的社会生产方式。

3.基于机器体系的大工业生产、雇佣劳动与资本相结合为主要表现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构成了催生第三次重大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尽管彼时生产力要素的社会结合方式仍以雇佣劳动和资本为主,但资本已经不再由简单的生产资料组成。由于资本总是试图把一切“社会的一般发展”无偿占有并为自己所用,因而科学、技术等对象化劳动成果均被作为资本的生产力并入劳动过程中与工人对立起来。机器体系的发明与应用改变了基于分工的协作生产方式,生产的连续性成为社会生产中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劳动者变成了“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的监督者和调节者。在此基础上,以工厂制度为原则的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于19世纪中叶迅速建立并得到急速扩展。

(三)产业变迁是催生生产力变革的现实着力点

在上述三次重大生产力变革的时期,产业变迁成为催生生产力变革的现实着力点。

1.农耕时期的产业变迁。农耕时期的人们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不断构筑着有序的畜牧业、种植业等业态,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古代农业。早期的人类为了得到更加稳定的生存保障,逐渐开始发展以原始种植业和原始畜牧业为主的原始农业。彼时,人们通过“铁犁牛耕”的耕作技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法以及“轮作制”的耕作制度,构建了较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人类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了对土地的用养结合,对于人类生产力的第一次重大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古代农业在解决更大的耕地面积、日益增多的自由民问题时,通过“圈地运动”等形式,既进一步带动了毛纺织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纺织等技术的创新,推进了生产力向一个新时代飞跃质变的进程。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产业变迁。推动工场手工业发展是资本主义发展自身生产力,从而全面瓦解旧生产方式(封建制度)的重要手段。工场手工业阶段的初期,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纺织劳动生产率较低下,纺织行业产量水平明显落后于社会需要。16世纪末以手工纬编针织机等为代表的手工纺织技术和机具的发明与应用,不仅延伸了人的四肢、解放了人的体力、有效提高了纺织业的劳动生产力,而且使手工纺织技术真正实现重大突破并日臻成熟,使纺织行业日益发展壮大并最终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

3.机器大工业时期的产业变迁。手工工具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作用有力推进了工场企业主尽可能利用最新的发达机器方面的技术发明成果和现代工厂制度。新的机器和大工业生产使得以工厂制度和机器大生产牢固树立,社会生产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直至在越来越深的程度上将整个社会变为机器生产的工厂。机器大工业挖掉了民族国家的地界,突破了加在身上的种种生产上的限制,一路高歌猛进,既给这个时代创造了比人类有史以来生产力总和更高的生产力,也建立起了人类从未有过的现代机器工业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发生在农耕社会和工业化时期的一般生产力重大变革呈现出这样的基本规律:一是由技术革命带来的劳动资料革新,是催生生产力变革的基本前提。二是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了促进其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是催生生产力变革的主要动力。三是由人们能动推进的产业变迁是催生生产力变革的重要现实着力点。

二、新质生产力生成逻辑的现实审视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生产资料、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和产业结构都呈现出了新特征和新趋势,正在催生着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

(一)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生产力“简单要素”和“现实要素”组成了协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数字技术嵌入发达机器后,使之发展成为自动化机器。自动化机器由四个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以及传感器。其工作原理是,将负责监测机器的运行状况(包括温度、压力、速度等参数)的传感器安装在发动机、传动系统、工具机等关键部件上,并将这些信息实时发送到一个中央数据收集和处理平台,该平台利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和算法实时监控设备性能、预测维护需求、优化操作效率等。可见,数字技术与机器的结合通过对数据、信息等全新劳动对象的加工,使之成为提升劳动者决策能力的辅助系统。在当下,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与生产过程的结合,通过推动生产力要素系统全面且系统的变革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构成了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第一重机制。

(二)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催生新质生产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既推动了生产力要素系统的整体性革新,也带来了形成能够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新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的重要基础——数据要素。从抛开生产力要素社会结合方式的角度来看,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的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相较于工厂制度具有显著优势。其一,对数据要素的收集、处理、分析等生产活动均可通过劳动者自有的或共享的工具和资源进行,使得劳动者无须集中到传统意义上的固定生产场所,许多劳动者得以在家中或任何他们选择的地点进行工作,从而在极大程度上将工厂内部分工推向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其二,数据要素所涵盖的范围、领域等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其使用价值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因此,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的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这构成了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第二重机制。

(三)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使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新质生产力并没有以“新”的形态独立于传统生产力,而是首先与传统生产力深度融合在一起,并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赋能传统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将传统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的质态进行了重塑,从而注入传统产业以新的活力,与新兴产业一同催生新的增长。能动地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从“融合到重塑”的过程,构成了催生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第三重机制。

综上所述,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性突破、以数据要素为纽带的生产力要素创新性配置、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三重机制共同催生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加速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针对三重机制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实践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遵循由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生产力要素系统全面革新、以数据要素为纽带驱动生产力要素结合方式跃升以及由产业深度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驱动传统生产力重塑这三重机制,也要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要战略要求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强化科技创新对于生产力要素系统革新的引领作用

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为后续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创造坚实的基础。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的应用平台,促进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革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从而全面提升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国内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要通过国际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技术进步。另外,还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这意味着要整合国内外的科研资源和力量,打破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构建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信息链的深度融合,形成集中连贯、高效运转的国家创新系统,以更好地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此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

(二)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资源调配和整合方面的独特优势

要加快推进数据要素的生产、确权、流通以及创新应用。为充分发挥数据要素潜能,首先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数据确权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不仅可以保护数据源发者的权益,防止数据的恶性掠夺和滥用,而且能够促进数据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确保数据使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高效转变。其次,构建科学完善的数据交易市场是实现数据要素流通和高效利用的重要手段。一个成熟的数据交易市场可以为数据的买卖双方提供一个透明、公正的交易平台,使得数据资源能以相对公允的市场价格进行顺畅交易。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数据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还能够激励更多的数据产生和创新应用,推动数据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发展。此外,还需要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包括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强化数据治理不仅能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还能增强社会公众对数据要素的信任度,为数据的创新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产业在量上的扩张,更要注重质和效的提升。通过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可以使新质生产力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渗透,并加速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重构过程。此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它们不仅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创造新的增长点。同时,要改革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战略,实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基于对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制定和实施具有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在产业间的有效配置,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反向推动作用。

(本文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24年第5期【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研究】栏目作者:贾利军,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经济学院教授;郝启晨,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