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ifa88.com-88bifa必发官网-bifa88

首页 > 业界会讯 > 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论坛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业界会讯

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论坛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2018-11-19 来源:    浏览量(

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论坛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举行

1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40周年系列活动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黄晓勇教授,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白俄罗斯-乌兹别克研究生院院长伊哈尔·汉查诺纳克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罗长富研究员出席并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新清主持。

  黄晓勇表示,对于研究生和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同的培养机构有着不同的特色。作为中国第一个由科研机构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教育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同时迈出前进的脚步,有着春风第一枝的美誉。此次论坛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庆4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与同样专注于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国内、国外的各兄弟单位加强联系和交流,探讨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希望此次论坛可以成为一次有益的尝试与良好的开端。黄晓勇认为,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引领性、推动性力量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位学生的个人成长、学科发展乃至国家与社会相关领域、行业的繁荣。

  围绕高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国际化的问题,黄晓勇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首先,国家与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方面都有更大更迫切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大势所趋,无论高校或科研机构办学的人才培养都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以专业硕士为代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产业界和教育体制的融合。其中导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所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让行业专家参与专硕培养。”黄晓勇补充道;其次,导师作为博士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一言一行,对于博士生培养至关重要。师徒制的培养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样也显露出难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发展的需求等局限性。无论专业硕士、学术硕士,还是博士生的培养,都需要从创新培养模式、调整与加强学科建设、充实完善教材与教学方法,扩展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寻找更富有效率的质量提升途径。因此,黄晓勇建议,一要建立相关专业硕士培养联盟,在人才培养机构之间搭建起合作平台,有序、科学地实现互通开放课程、推动学分相互认证、师资交流互通、实习基地共享等;二要在部分能够联通共享的学科建立博士生培养合作联盟,制定共同的培养机制;三要在各高校之间建立教师、学生以及学术活动合作交流机制。

  伊哈尔·汉查诺纳克教授表示,在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时代,尤为需要关注如何开展未来的教育培训项目。他认为,一方面,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和科研机构应该联合设立公开平台,为新一代年轻人才提供更多的机遇与想象;另一方面,应当建立相应的研究生培养合作联盟,开展国别间的交流教育。

  罗长富谈到,40年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师资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把研究生院办成培养人文社会科学高端人才的重要基地为目标,探索建立了适合于社会科学院特点的按所设系、分片教学、集中办院、统一管理的办学模式,发展成为一所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完善的现代化研究生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他认为,当前,中国正日益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中,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正处于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合作意识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机遇,也是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4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密切合作、彼此学习、相互提高,结下了深厚友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笃学慎思、明辨尚行’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明德格物,博学笃行’的院训相得益彰。”罗长富如是说。最后罗长富建议,面对新的历史条件、新时代的要求,要更加深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优化培养过程、加强文化交流、博采众长、提升自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主题研讨环节,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分享了北京大学在国际化办学方面的理念与举措。首先,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阶段。除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之外,也应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对此,北京大学协助在读研究生海外访学、支持出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鼓励博士研究生申请资金支持举办学生间小型研讨会;其次,大力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赴北京大学交流、交换或攻读学位;最后,努力提升校园国际化程度。

  在泰国兰实大学政府学院院长宋庞·桑关本看来,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是互信的基础,学生交流项目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方式,宋庞·桑关本欢迎并期待更多的中国学生赴泰国学习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孙壮志研究员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实现民心相通离不开人文合作,人文合作应当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之一。人文交流主要通过价值理念、法律制度、文化产品以及交流平台四个载体实现,“一带一路”框架内的人文合作包括教育合作,此次论坛为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起到了很好地示范作用。

  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米尔卡米洛夫·安瓦容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机构之间不仅需要做文化经济领域的对接,更需要开展学术领域和教育领域的合作对接。人力资源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石,需要拓宽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在“高端人才培养”主题研讨环节,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杨德勇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国内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毕业论文以及实践导师等方面的深入思考。

  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经济与预测所副所长科拉布林·塞尔吉认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离不开教育的支撑。科拉布林·塞尔吉表达了对于进一步加强中乌学术交流的期待,并对“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乌双边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朝克研究员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才培养具有四个特点。一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积极鼓励研究生出国培训、访学、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及重大国际交流项目;二是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为学生提供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学术讲座,拓展学生理论思考空间;三是组织学生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一系列重大项目;四是高度重视硕导、博导国际化的研究视野、国际化的学术交流能力,对研究生的培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法学院院长赵一红则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方面所推出的举措。一是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教育师资力量主要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相关研究所,浓厚的科研力量促进了科研和教学的紧密结合。研究员们常年活跃在学术研究的第一线,他们不仅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到课堂教学中,而且积极带领学生参与到各种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当中,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了研究生的学术热情;二是教育内容体现内涵式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专业硕士教育大力推进了案例教学、实验室教学、实地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三是教育结果体现内涵式发展。从教育结果方面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训练。积极与国家各个部委、中央企业、事业单位,北京市政府机构及区县,包括街道、社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建立了一批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训练场所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内涵式发展走向国际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同时与美国、法国、芬兰、韩国、日本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等众多名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通过定期的互派客座教授、学生互访、召开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交流活动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当积极推进研究生交流项目,鼓励研究生访学、跨国跨校实习实践,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同时,加强教师交流互动,开展联合研究项目。

  王新清总结发言时表示,相信此次论坛将会成为中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研究生教育合作的良好开端,并期待未来共同谱写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Jia Xiaofei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wYM0chCz_MNpDvCTcwnaDg


链接: 政府部门 学会&协会组织 公共机构 评估机构 学术期刊 研究生网站